娱乐圈这个名利场股票配资交易,见过太多人起高楼又眼看他楼塌了。
2020年那场风波,几乎把肖战打入谷底,品牌解约、作品下架、全网封杀,多少人断言他再也爬不起来。
谁能想到,五年后的今天,这个33岁的男人不仅站稳了脚跟,还拿到了央视压轴、人民日报点名的官方认可。
从顶流到被封杀,再从谷底爬回巅峰,肖战这条路究竟是怎么走过来的?
展开剩余95%一夜爆红的代价,谁能承受得起2019年那个夏天,《陈情令》播出后肖战彻底火了。
魏无羡这个角色让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男团成员,直接跃升为顶级流量。
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部剧,肖战的粉丝数量像坐火箭一样往上蹿。
商业代言接到手软,影视资源源源不断,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。
爆红来得太快,快到肖战自己都有些措手不及。
2015年他还是个设计师,阴差阳错进了娱乐圈,以男团身份出道。
那时候谁能想到,几年后他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。
流量明星这个标签贴上来容易,想撕下去可就难了。
粉丝越来越多,争议也越来越大,流量带来的不只是鲜花掌声,还有看不见的危机。
2020年2月,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彻底改变了肖战的人生轨迹。
粉丝举报AO3平台,引发同人圈集体反弹,矛头直指肖战本人。
短短几天时间,品牌纷纷解约,作品被迫下架,全网铺天盖地的声讨。
那段时间肖战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,曾经捧他的人转身就把他踩到了泥里。
八小时话剧,用汗水换回尊重风波之后,肖战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——去演话剧。
2020年到2023年,他接下了赖声川导演的《如梦之梦》,一演就是三年,累计72场演出。
这部话剧单场时长8小时,对演员的体力和演技都是极大的考验。
刚开始排练的时候,肖战紧张得不行。
话剧不像影视剧可以重拍,站在舞台上没有任何退路,一个眼神一句台词都要精准到位。
8小时的演出,中间只有短暂的休息,需要持续保持状态,稍有松懈观众立刻就能看出来。
他每天泡在排练厅,一遍遍打磨台词,研究角色的每一个细节。
三年时间,从最初的生涩紧张到后来的游刃有余,肖战在话剧舞台上找到了表演的真谛。
观众不认识流量明星,只认可真正的演员。
那些买票进剧场的人,看的是表演本身,不是什么流量数据。
72场演出结束后,肖战收获的不仅是掌声,更是作为演员的底气和自信。
闭关三个月,为一部戏拼尽全力话剧舞台给了肖战沉淀的机会,影视作品则成为他证明实力的战场。
2024年,他接下了徐克导演的《射雕》。
这部武侠片对演员的要求极高,动作戏份占了很大比重。
肖战没有任何武术基础,为了拍好这部戏,他主动提出闭关训练。
三个月的时间,肖战每天泡在训练场。
武术指导设计的动作难度不小,摔打翻滚是家常便饭,身上的淤青从来没消停过。
威亚吊了无数遍,翻跟头翻到头晕眼花,手上脚上全是茧子。
徐克是出了名的严格,对动作戏的要求近乎苛刻。
肖战一个动作不达标,就一遍遍重来,直到导演满意为止。
《射雕》上映后票房接近7亿,徐克公开夸奖肖战敬业专注。
这部电影让更多人看到,肖战不是只会扮帅的流量明星,他有实力也有态度。
拍动作戏的时候不用替身,该吃的苦一点没少吃,这份职业精神赢得了同行的尊重。
央视三年邀约,官方认可说明一切2023年到2025年,肖战连续三年登上"湾区升明月"音乐晚会的舞台。
这个晚会规格很高,能连续三年受邀已经说明了官方的态度。
2025年那次更特别,肖战以压轴和C位的双重身份出现,相关话题浏览量直接破了5亿。
央视给出的评价更是一锤定音——"五年完成从流量到实力的转变"。
这句话分量有多重,娱乐圈的人都清楚。
官媒从来不会随便表态,能得到这样的认可,证明肖战这几年的努力有了结果。
人民日报也发文,称肖战为"文化桥梁",这样的官方背书在娱乐圈屈指可数。
《藏海传》在央视重播,播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。
有媒体评价肖战达到了"断层级别的顶流"地位,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,但确实反映出他现在的影响力。
从被封杀到被央视认可,这中间隔着的不只是时间,更是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和坚持。
不解释不辩解,用作品说话最硬气227事件之后,外界对肖战的质疑从来没停过。
有人说他应该出来表态,有人说他应该控制粉丝,各种声音吵成一团。
肖战选择了最笨也是最难的办法——闭嘴,然后拿作品出来说话。
那段时间肖战几乎不发微博,公开活动能少则少,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打磨演技上。
《梦中的那片海》是他的第一部正剧代表作,饰演肖春生这个角色。
这部剧播出后口碑不错,观众开始重新审视肖战的演技。
他不再是那个只会演偶像剧的流量小生,开始尝试更有深度的角色。
郑晓龙导演合作过一次后,评价肖战"有底气"。
这三个字听起来简单,对演员来说却是最高的肯定。
有底气意味着演技过关,意味着不怕挑战,意味着站在摄像机前不心虚。
肖战用几年时间,把流量明星这个标签慢慢撕掉,换上了实力派演员的新身份。
王一博的平行逆袭,流量转型不是孤例说到流量转型,不得不提王一博。
和肖战一样,王一博也是从《陈情令》走红,同样面临着流量明星的质疑。
他选择的路和肖战不太一样,但目标是一致的——用实力证明自己。
王一博在《热烈》和《无名》两部电影里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,凭这两部作品在亚洲电影大奖上拿了五项大奖。
他花大量时间练赛车、学舞蹈,每一项都达到了专业水准。
拍《热烈》的时候,为了呈现最真实的街舞动作,他提前几个月就开始高强度训练,片场从不喊累。
王一博的粉丝文化也在转变。
生日当天,327个城市的地标同时点亮,这些活动不再只是庆祝偶像生日,还融入了公益元素。
粉丝把关注点从打榜刷数据,转移到支持偶像的作品和公益事业上。
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,是偶像和粉丝共同成长的结果。
两个人的经历证明,流量明星转型实力派不是不可能,关键看你愿不愿意下苦功夫。
娱乐圈从来不缺漂亮脸蛋,缺的是真正把演戏当事业的人。
肖战和王一博用各自的方式,给后来者指出了一条可行的路。
新生代打破泡沫,虚浮流量该散场了肖战的逆袭不只是个人成功的故事,更反映出整个娱乐圈生态的变化。
前几年流量至上,数据造假成风,演技不重要只要脸好看就行。
这种畸形的价值观捧红了一批批偶像,也毁掉了一批批偶像。
观众不傻,看得多了自然能分辨什么是真本事什么是装样子。
那些只会摆pose念数字的流量明星,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。
市场开始回归理性,好作品才能留下来,烂片再怎么营销也救不活。
肖战赶上了这波变化,他用几年时间证明,踏踏实实演戏比炒作热搜更有用。
年轻演员们看到了肖战和王一博的成功,开始意识到流量只是起点不是终点。
真正的艺人生涯要靠作品支撑,靠口碑积累。
那些短期爆红的例子越来越少,取而代之的是愿意沉下心来打磨演技的新人。
娱乐圈的风向在变,虚浮的泡沫正在被实力打破。
粉丝文化也在进化。
过去那种疯狂打榜、人身攻击、无底线维护的行为,现在越来越不被认可。
理性追星成为主流,粉丝开始关注偶像的作品质量而不是热搜排名。
这种变化是健康的,对行业发展有好处。
肖战经历过227事件,深知粉丝行为失控的可怕,他用自己的方式引导粉丝,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地方。
结语33岁的肖战,用五年时间走完了从巅峰到谷底再到重生的全过程。
他没有走捷径,没有靠炒作复出,而是选择了最笨最累的方法——演话剧、拍电影、打磨演技。
央视的认可、人民日报的表态、徐克郑晓龙的好评,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成绩。
娱乐圈的成功不是登上热搜就算数,而是跌倒后还能被观众重新接纳。
肖战做到了股票配资交易,他的故事告诉所有人,真正的实力才是立足之本,流量只是过眼云烟。
发布于:河南省指南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